高新園區衝百億 產城融合作示範

刊江,鄂東臨江重鎮、武穴跨江合作橋頭堡。這片45平方公裏的熱土,孕育了“開放包容、堅韌務實、團結拚搏”的刊江精神,躋身黃岡經濟社會發展“十強”鄉鎮。
站在新的曆史交匯點,麵對4.8萬刊江人民的翹首以盼,刊江街道錨定“高新園區衝百億,產城融合作示範”的奮鬥目標,走出一條產城融合發展的新路徑。
以產興城 探出經濟發展新路徑
在李家尖礦山作業區,兩條綠色封閉式皮帶長廊有序運轉,以含鈣量52%為劃分依據,分別將礦石運往不同的方向。
位於刊江的武穴市城西高新技術產業園,通過深加工,實現石灰岩從礦石到納米鈣的升級,每噸身價從100元漲到2000多元。
優礦優用,高附加值的產品背後是科技創新在支撐。
刊江街道推動轄區企業產學研深度合作,依托國家超細粉末工程研究中心,瞄準新材料和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,在綠色建材產業上加快轉型升級。
“要加強產業的前端、中端、末端各環節研究,做好綠色建材產業供應鏈的頂層設計。”圍繞鏈主企業延鏈補鏈強鏈,打造以國鼎華明為龍頭,以城投長江鈣基等為代表的鈣基新材料產業集群,推動高新技術園鈣基產業鏈發展壯大。園區綠色建材板塊去年實現產值5.55億元,納稅6000萬元。
以技改為抓手,深入開展團山工業集中區企業提質行動,盤活老舊園區閑置低效用地,推進新一輪製造業“騰籠換鳥”。2024年,刊江街道新增入庫項目18個,總投資額15.11億元,其中技改項目8個,新入規工業企業3家、服務業2家、商貿業入限9家,四上企業總數成功突破100家大關。
以城促產 激發產業升級新活力
在城西高新技術產業園,新竣工的廣濟大道西延、紅光一路、園區中路如同精心編織的網格,錯落有致地鋪展其中。
作為武穴市西城區開發主戰場,刊江街道成立高新技術產業園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,協助編製園區控製性詳細規劃,形成“1223”國土空間布局。
以交通布局帶動城市發展,深度謀劃超10億元的園區基礎設施提檔升級3年建設計劃,打通西城區東西南北“四縱兩橫”交通樞紐,高標準打造武穴南景觀工程和東風港“一港兩岸”休閑綠道景觀帶。
依托集采集配綜合服務中心、盤塘作業區砂石集並中心和散貨碼頭工程,加快推動金港汽車城、保元商博城、宏達農商城等商貿業招大引強、提檔升級,打造武穴綜合物流中心。
優化教育、醫療、住房、養老配套設施,育才高中、天有高中、職教中心、新中醫院、園區保障房等政府性投資項目相繼落戶刊江,廣濟府、東城首府等現代化房地產繼續投資興建。
圍繞老城改造、市政道路、重點項目等,在“城管會戰”、“兩違”查處、立麵管理、黑臭水體綜合整治上持久發力,全麵提升城區管理水平和形象。
築得良“巢”在,引得“鳳凰”來。未來,刊江還將打造臨江商務CBD,一個全新的跨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將呈現在人們眼前。
產城融合 再塑高質量發展新格局
“情係企業排憂解難 優質服務助力發展”這麵錦旗,是湖北粵玻實業有限公司對刊江街道的褒獎。
為促優質“軟環境”變高質量發展“硬支撐”,刊江以“組織鏈”串起“產業鏈”,創新“4223”服務模式,推行黨工委周調度、月結賬製度,落實百萬獎勵,持續打造極簡審批、極速效率、極優服務、極嚴約束“四極”營商環境。
以推進街道管理體製改革作為抓好基層黨建工作的先手棋,推動資源、服務、平台“三下沉”,承接263項事項清單,率先在全市鄉鎮(街道)實施政務服務“一窗通辦”綜合窗口改革,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治理機製。
梅園小區被定為省級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“樣板點”,《“三聯四社” 打造人文魏垸》獲評第五屆湖北網上群眾工作係列評選共同締造典型案例。
刊江街道黨工委副書記、辦事處主任遊紅亮說,想清楚“我們有什麽”和“在哪些地方幹什麽”是產城融合發展的關鍵,將繼續在謀中抓住關鍵、在幹中敢闖敢為、在優中瞄準需求,讓群眾過上向往的生活。
(黃佳文)